我校举办跨境民族文化遗产论坛
5月15-16日,我校在东合校区举办跨境民族文化遗产论坛。来自厦门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社科院、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百色市党校、百色学院的专家学者近30人,以及《民族艺术》、《广西日报》等期刊媒体代表参加了论坛。与会的专家学者分别从民族学、人类学、中国-东盟国家关系与文化交流等角度,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南亚跨境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与互动。
在15日举行的论坛开幕式上,我校副校长徐魁峰,跨境民族问题研究专家、广西民族大学范宏贵教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究”首席专家、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彭兆荣教授,《百色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黄玲博士共同我校跨境民族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揭牌。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跨境民族文化遗产研究与传承是沿线国家文化共同体认同的情感纽带和发展空间,百色学院跨境民族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成立在国内属首个,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研究中心将“跨境民族”与“文化遗产”这两个人类学研究领域进行跨界聚合,将产生新的学术话语,开拓新的学术视野。同时,与会的专家学者建议研究中心应进一步选准方向、确定重点,以深入田野与学理建构并举为研究思路下开展工作,这将会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中国与东南亚周边国家(民族)人文交流与学术合作。
论坛还举行了“跨境民族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系列学术讲座”,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语言文化研究院院长刘志强教授主讲《人文与时空:越南经典<金云翘传>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广西民族大学范宏贵教授主讲《跨境民族的族群历史与文化遗产》,《广西日报》主任记者李军主讲《影像:个体了解世界的眼睛》,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彭兆荣教授主讲《<荷马史诗>与旅行文化》。这些学术讲座从生动的文化现象和生活实践切入,从比较文化的视域对中国-东南亚跨境民族的传统渊源与文化交往进行解读与剖析,从全球化和的语境对中国与周边国家(民族)的文明互鉴与学术交流进行了反思与展望,也从个体生命的触角对人类文明与人性情感的真善美进行沟通与交融。
百色学院位处滇黔桂交界地带,属于中国-东盟的连结区域,具有“革命性、边疆性、民族性”的独特区位优势,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多样性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在此基础上百色学院成立跨境民族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是以外引内联、协同创新的方式,通过与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跨境民族文化研究创新团队和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以及广西相关高校与文化机构等多家单位联合,致力打造一个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播与服务社会的国际性学术研究平台。
下一篇::喜讯我校2015年度绩效工作获百色市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