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广西高校

迎校庆•征文难忘风雨办学的日子

时间:2016年12月03日 信息来源:梧州学院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2016-11-20  点击次数:529

  1985年夏天,我来到了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工作。
  当时,我们在大中路市政府大楼一层办公,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和广西财经学院筹备处,一套班子,二块牌子,对此,学校各项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梧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城市。历史上梧州曾经有三次创办大学,有意思的是校址都是选择在山上。第一次是1928年,梧州是广西大学的创办地,马君武博士在美丽的蝶山创办广西大学,人们因此把蝶山前面的那条大路称为大学路。1936年广西大学迁址桂林,后又迁到南宁。后来,蝶山上的原广西大学校址就成为了梧州高中的所在地。第二次是30年之后,到了1958年,梧州大学在大跃进中诞生了,校址设在绿树成荫的白鹤山上,我父亲曾任教务主任,山顶原英领事馆自然成了学校办公的地方。那时候,我和父亲住在大学路北侧由学校分配的教师公寓里,经常看见老师学生们上上下下走过陡峭的白鹤山。到三年困难时期,梧州大学下马了。后来,我也进了梧州高中学习,在蝶山度过了三年的高中时光。如今是第三次,隔了27年,1985年,在改革开放的东风鼓舞下,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在白鹤山开始了招生。
  看来,我与梧州的大学梦颇有些缘分。如今,又到了创办广西大学梧州分校的日子。
  1985年9月,梧州市在紧缺的财政中划拨专款给广西大学梧州分校。于是,学校分别以中山大学和广西大学梧州分校的名义招收政史及对外贸易两个专业,共82名学生,在白鹤山上租借市五中的教室上课。时任市长黄汉云同志说,我们的目标是以分校的名义招生,最终创办广西财经学院。
  因为是以分校的名义招生,所以老师自然是外聘的多,政史专业外聘的以中山大学的老师为主,外贸专业外聘的以暨南大学、广西大学的老师为主。
  据中大政史专业的学生反映,中大读书最大的收获是自信,毕竟是名牌大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当时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是张荣芳教授,后来做了中大副校长。有一次他到梧州,顺便查阅政史班的学生作业,其中看到了一篇调查报告《梧州高校学生干部现状的分析》,他给予很大的鼓励,并写下评语:这篇调查报告写得很好,有论点有分析,如果同学们都能这样进步就更快了。该同学不负众望,毕业后从公务员到律师,最后在广东开了自己的律师事务所。
  198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教师节,我们在白鹤山给老师们送去了礼物和祝福。当日,我还带上给外贸专业上课的暨南大学老师一起去白云山游玩。大家在云峰亭上流连忘返,兴趣很高。后来,我和老师一起从白云山顶背后的小路徒步下山,再从龙船冲回来,大家走了很长时间。暨大老师对梧州白云山的记忆深刻,对山上及周围的美丽景色赞不绝口。
  在培养本地教师方面,学校想了不少的法子:一是积极引进了一批学术造诣颇深的教授,1985年夏天,武汉大学莫以豪教授来到了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并进入了领导班子;二是在本市高级知识分子中间,物色那些专业对口,有责任心,有培养前途的对象,充实师资队伍;三是与外地高校挂钩,委托培养一批师资力量,如与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和广西大学等高校签订协议,分期分批培养了一批经济、外贸、英语等相关专业的老师充实教师队伍,等等。
  对于在白鹤山办学的那些风雨日子,原政协主席、老校长甘牛同志说的好:政史班、外贸班能办成很不容易,同学们都很争气,毕业后都成了各行各业的骨干。这是对那段艰苦创业日子的最好评价。
  显然,白鹤山作为一个大学的校址,是远远不够的,当初之所以选择它,只不过是为了解决招生问题的权宜之计。梧州市委、市政府在此问题上可是花费了不少功夫。我印象中,市领导班子不止一次讨论并实地察看了梧州大学的选址用地,包括原梧州五中校址、三云村以及八宝塘等地方,它们不是因为场地不够、征地太多,就是不适宜办大学而没有办法落实。后来,大家跑了梧州的不少地方,最终才确定在桂江二桥头桂谊新村的一个丘陵山冲处,即现今梧州学院的地方,作为创办大学的校址用地。
  为了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创办广西财经学院,我们积极到自治区计委、教委反映情况,表达梧州市创办财经学院的逼切心情及诉求。我记忆中,自治区教委的态度很积极,毕竟梧州是广西大学的创办地,早就应该有自己的大学。而计委的态度并不明确,也许是八十年代的广西,百业待兴,自治区财政有限,上级部门考虑统筹兼顾的多一些。于是,我们专门到了南宁,白天跑计委,积极反映情况,晚上到他们家里去拜访,用真情感动他们。
  时任市委书记彭伟宗同志曾经对我说:为了园梧州的大学梦,我们积极向自治区计委领导反映梧州市的筹备情况,希望得到计委的支持,他们说事情知道了,李俊康同志也反映了有关的情况,计委会仔细研究。就这样,我们的真情感动了自治区计委。最后,在自治区领导的亲切关怀下,他们终于同意了立项。
  由于工作需要,1986年,我离开了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到市委宣传部工作。
  从中大政史班、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到广西财经学院筹备处,再到梧州学院,梧州人的大学梦,倾注了几代人的心血和努力,历经了坎坷及艰辛,今天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值此梧州学院十周年校庆之际,用拙诗一首纪念之:

  多少风雨写春秋,
  办学坎坷志更稠。
  春蚕吐丝意未尽,
  今日聚首明理楼。
  十年树木百年人,
  更喜桃李满神州。
  天若酬勤天亦老,
  古城沧桑迎客游。
   [来源:宣传部][文:李俊康]

  作者简介:李俊康(1945.10—),汉族,籍贯梧州市,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原负责人,广西艺术学院原党委书记,广西区党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研究员。早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中央党校研究生毕业。长期致力于西江文化、苍梧文化和龙母文化等区域、民俗文化的研究。主编有《西江文化研究》,专著《人与自然的较量》、《岭南古郡——青史悠悠话苍梧》(与人合著)等,发表论文80余篇。作品多次获省部级和全国性奖励。

 

上一篇:迎校庆•征文挥之不去的记忆——第五讲①
下一篇:校党委专题听取教职工增收计划执行情况汇报
(作者:佚名 编辑:梧州学院)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