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论坛10予懋乃德 嘉乃还元——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玉师纪行2016-06-12 104446 作者张林涛 温培雅 韦雪献 来源 点击
盼望着,盼望着,先生终于来了!
6月7日,是广西应用型高校建设与转型发展高峰论坛暨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大会开幕的日子。几乎所有人都在翘盼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潘懋元教授的到来。
一边是96岁高龄的“高等教育学泰斗”,一边是升本16年的新建本科院校,二者浑然天成。
在这里,先生谈笑风生、倾情相授,挥毫泼墨、寄予厚望,亲植绿树、赤心育人。 大道至简 年近百岁,路途遥远,邀请先生来开会,他会来吗?会!纵使从福厦鹭岛到岭南都会,需要乘飞机、坐汽车,舟车劳顿,但得知广西高校正在谋划转型发展,先生欣然而动,决意参会。
一袭经典的白衬衫、灰西裤,先生一亮相,便是一派传统文人的端方姿态。与人相交,先生总会恭敬地递上自己的名片,名片上的头衔只有简单的两个字:教授。
至简的不只是名片,还有先生的治学。在给与会者做题为“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报告时,先生笑言:“古话说‘秀才人情一张纸’,我不会画画,也不会写字,只能是‘秀才人情两本书’。”
先生不急不慢地举起两本书,一本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另一本是《做强地方本科院校的理论与实践》。先生说,第一本书从研究到出版,花了两年,第二本书花了八年。 八年只磨一本书,其间多少日夜的执卷苦研?一辈子只专注一个课题,名副其实的“学人典范”!
有人用“60岁出成果”形容先生——别人60岁都退休了,他却偏偏开始和时间赛跑。1978年,58岁的他在《光明日报》撰文,提出“要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广阔前景。
直到今日,先生的研究课题仍然放眼长远——“2030年的中国高等教育是什么样子”。没有纵横捭阖的高谈阔论,但一语出口,必切中肯綮、直击要害:“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动力和保证,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需要我们在研究上、政策上、实践上共同努力推进。”
难怪,知道先生的人,也都知道先生的“潘氏守则”:板凳敢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马不停蹄 鉴于先生高龄,无论是谁,都望对之百般呵护。初定主题报告的时间,控制在一个小时以内。可先生兴之所至,一打开话匣,就讲演了一个多小时,说历史、谈改革、讲故事,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人闻之而沉醉。
一席话毕,先生婉拒了众人扶他休息的请求,表示不能早退,一定要好好听听与会高校的发言。刚一落座,先生又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纸笔,细细聆听、认真笔记。 许多人都惊奇,为什么先生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那么熟悉,对当下正在流行的东西如此通晓,对未来会发展成怎样那么具有预见性。这与先生讲演后,选择留下来听发言,而不擅自离开有关,也与先生不只是简单听听,而是边听边记离不开。
上午的大会议程结束后,先生来到接待室,欣然持笔,一丝不苟地为玉林师院题写了一幅端庄的小楷:“服务地方,建设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这是先生对玉林师院的期待,也是对中国所有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内心期盼。正如他一直强调的,“中国大多数本科高校的类型、层次都不同,所以我们强调的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速度的转型发展,不能操之过急,只是必须按照这个路子往前走”。
南方的初夏,天光炎炎,时间临近下午1时,先生说,“这是我第一次来玉林,第一次来玉林师院,我想在这里种上一棵树”。于是,先生头顶烈日,亲自铲土、浇水,一切停当,方才满意离开。 这让人想起,先生曾经带着学生在北京联合大学开展应用型发展调研,又让人想起他在得悉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正在选编应用型专业教材后,就再也坐不住,而是欣然前往,一探究竟。
在从南宁到玉林的车上,先生跟秘书反复确认返程的时间,因为6月9日,他还要出席另一个活动。
“人不歇鞍,马不停蹄”,先生如是! 奇思妙语 “大学是要培养人才的,可光培养科学家也不行,科学家只能当排头兵,不能当主力军。”先生巧喻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进而又说,延伸到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就是大众化、普及化的主力军应该是应用型大学。
“当然,高等教育要转型发展,不仅有阻力,而且还不小。”先生并不回避现实的问题,他对此作了深刻的分析,认为“思想的僵化”是当前最大的阻力,其根源,在于以往办学者多重学术、轻应用,力求统一,排斥多样化,这也成为影响以往教育政策制定者的主导思想。
“所有大学的发展改革都应当是公平的,都应该创出它的一流。不只是研究型大学,而是每所大学都应该具有话语权!”先生一再强调高等教育发展的公平性。观照广西应用型高校建设与转型发展,先生认为,广西高校“服务广西”的立足点“比较低调”,这种态度,有利于高校在转型发展中克服“理念抵触”的不足,正所谓“包袱轻了好上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高等教育的研究,是全面而概括的,而实际的行动,要具体而微。”先生辩证地说,“转型发展不能一刀切,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类型,相同的类型,也有不同的层次,而相同的层次,转型流向也会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慢慢悟透之后,再作积极的行动。”
“有很多人觉得‘摸着石头过河’的观点有误,我不认同。”针对学界存在争议的问题,先生向来态度分明,“‘过河’是目的,但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摸着石头,也可以架桥,还可以使用皮筏艇,也就是说,我们的目的要明确,行动要摸索,要允许发生‘尝试错误’,对于转型发展而言,错误也是一种进步,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减少错误,而奢望完全正确是不可能的”。 大师襟怀 说起自己花了大力气编著的两本书,先生特别向人说明:“书不是我一个人写的,而是我带着我的团队一起完成的”。在众人的赞誉声中,先生从不独揽功绩,尤为澹泊。
“我不太了解这个情况,所以你问的这个问题,我可能不能回答得很好。”先生从不妄许自己“全知全能”,而是笑称自己远远比不上现在的年轻人。谈及自己的研究,他也总是谦逊地说,自己的学术成果水平有限,但是大家的研究成果丰硕,很多已经超越了自己,自己感到既荣幸,又惭愧。
“无人机送包裹”“无人驾驶的的士”……先生其实也很“时尚”,虽然不是很会使用智能手机,但每隔一段时间,他总会拿出手机划拉几下,看看是不是漏掉了谁的讯息或电话。不过,看到自己的学生使用手机时间太久,先生则会轻轻地提醒她,休息一下,注意保护眼睛。 虽是高龄,但先生耳聪目明、思维敏捷。问起先生喜欢什么运动,他摇摇头,说:“没什么特别爱好的运动,读大学的时候喜欢耍耍单双杠,读中小学时,喜欢‘打秋千’,小时候玩秋千玩得多了,我到现在都不晕车、不晕船”,话毕,先生呵呵作笑。
“精神矍铄、思维清晰、逻辑严密”“学养深厚、见识丰富、态度谦逊”……先生的嘉言懿行,令与会者动容不已,更赢得了专家、学者、教师、学生的一致好评。
“我们是非常荣幸,也非常幸福!”正如玉林师范学院院长贺祖斌教授表示,先生从教80余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教育学界的“一代宗师”,他春风化雨、虚怀若谷,有教无类、作育英才,诠释了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深刻含义。
有感于此,贺祖斌教授在先生讲演结束之后,提议与会人员全体起立,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向先生表达了最由衷的崇敬与谢意。
【记者手记】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句老话,而老话之所以有理,是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总会有那么一些动人的景致,照进我们的现实。今次与潘懋元先生的相见之缘,正如阳光一般的普照。
卓识、爽朗、儒雅、仁厚,这是先生的言行之象,也是他于81年的从教生涯中,锻造出的独特气质。可敬之人,必然可爱。就算不是每个人都了解先生乃“高教泰斗、学人典范”,却也肯定能于他在玉林师院的嘉言懿行之中,窥见其端方、勤学、善教、豁达的一生,即生敬意。
予懋乃德,嘉乃还元。先生一生勤勉,铸就大德,师道还元,嘉行泽人。忠心祝福先生幸福安康!
上一篇::高峰论坛1高峰论坛暨联盟成立大会隆重开幕2016-06-07 120850 作者 来源玉师网 点击6月7日,是广西应用型高校建设与转型发展高峰论坛暨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大会开幕的日子。几乎所有人都在翘盼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潘懋元教授的到来。
一边是96岁高龄的“高等教育学泰斗”,一边是升本16年的新建本科院校,二者浑然天成。
在这里,先生谈笑风生、倾情相授,挥毫泼墨、寄予厚望,亲植绿树、赤心育人。 大道至简 年近百岁,路途遥远,邀请先生来开会,他会来吗?会!纵使从福厦鹭岛到岭南都会,需要乘飞机、坐汽车,舟车劳顿,但得知广西高校正在谋划转型发展,先生欣然而动,决意参会。
一袭经典的白衬衫、灰西裤,先生一亮相,便是一派传统文人的端方姿态。与人相交,先生总会恭敬地递上自己的名片,名片上的头衔只有简单的两个字:教授。
至简的不只是名片,还有先生的治学。在给与会者做题为“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报告时,先生笑言:“古话说‘秀才人情一张纸’,我不会画画,也不会写字,只能是‘秀才人情两本书’。”
先生不急不慢地举起两本书,一本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另一本是《做强地方本科院校的理论与实践》。先生说,第一本书从研究到出版,花了两年,第二本书花了八年。 八年只磨一本书,其间多少日夜的执卷苦研?一辈子只专注一个课题,名副其实的“学人典范”!
有人用“60岁出成果”形容先生——别人60岁都退休了,他却偏偏开始和时间赛跑。1978年,58岁的他在《光明日报》撰文,提出“要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广阔前景。
直到今日,先生的研究课题仍然放眼长远——“2030年的中国高等教育是什么样子”。没有纵横捭阖的高谈阔论,但一语出口,必切中肯綮、直击要害:“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动力和保证,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需要我们在研究上、政策上、实践上共同努力推进。”
难怪,知道先生的人,也都知道先生的“潘氏守则”:板凳敢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马不停蹄 鉴于先生高龄,无论是谁,都望对之百般呵护。初定主题报告的时间,控制在一个小时以内。可先生兴之所至,一打开话匣,就讲演了一个多小时,说历史、谈改革、讲故事,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人闻之而沉醉。
一席话毕,先生婉拒了众人扶他休息的请求,表示不能早退,一定要好好听听与会高校的发言。刚一落座,先生又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纸笔,细细聆听、认真笔记。 许多人都惊奇,为什么先生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那么熟悉,对当下正在流行的东西如此通晓,对未来会发展成怎样那么具有预见性。这与先生讲演后,选择留下来听发言,而不擅自离开有关,也与先生不只是简单听听,而是边听边记离不开。
上午的大会议程结束后,先生来到接待室,欣然持笔,一丝不苟地为玉林师院题写了一幅端庄的小楷:“服务地方,建设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这是先生对玉林师院的期待,也是对中国所有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内心期盼。正如他一直强调的,“中国大多数本科高校的类型、层次都不同,所以我们强调的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速度的转型发展,不能操之过急,只是必须按照这个路子往前走”。
南方的初夏,天光炎炎,时间临近下午1时,先生说,“这是我第一次来玉林,第一次来玉林师院,我想在这里种上一棵树”。于是,先生头顶烈日,亲自铲土、浇水,一切停当,方才满意离开。 这让人想起,先生曾经带着学生在北京联合大学开展应用型发展调研,又让人想起他在得悉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正在选编应用型专业教材后,就再也坐不住,而是欣然前往,一探究竟。
在从南宁到玉林的车上,先生跟秘书反复确认返程的时间,因为6月9日,他还要出席另一个活动。
“人不歇鞍,马不停蹄”,先生如是! 奇思妙语 “大学是要培养人才的,可光培养科学家也不行,科学家只能当排头兵,不能当主力军。”先生巧喻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进而又说,延伸到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就是大众化、普及化的主力军应该是应用型大学。
“当然,高等教育要转型发展,不仅有阻力,而且还不小。”先生并不回避现实的问题,他对此作了深刻的分析,认为“思想的僵化”是当前最大的阻力,其根源,在于以往办学者多重学术、轻应用,力求统一,排斥多样化,这也成为影响以往教育政策制定者的主导思想。
“所有大学的发展改革都应当是公平的,都应该创出它的一流。不只是研究型大学,而是每所大学都应该具有话语权!”先生一再强调高等教育发展的公平性。观照广西应用型高校建设与转型发展,先生认为,广西高校“服务广西”的立足点“比较低调”,这种态度,有利于高校在转型发展中克服“理念抵触”的不足,正所谓“包袱轻了好上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高等教育的研究,是全面而概括的,而实际的行动,要具体而微。”先生辩证地说,“转型发展不能一刀切,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类型,相同的类型,也有不同的层次,而相同的层次,转型流向也会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慢慢悟透之后,再作积极的行动。”
“有很多人觉得‘摸着石头过河’的观点有误,我不认同。”针对学界存在争议的问题,先生向来态度分明,“‘过河’是目的,但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摸着石头,也可以架桥,还可以使用皮筏艇,也就是说,我们的目的要明确,行动要摸索,要允许发生‘尝试错误’,对于转型发展而言,错误也是一种进步,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减少错误,而奢望完全正确是不可能的”。 大师襟怀 说起自己花了大力气编著的两本书,先生特别向人说明:“书不是我一个人写的,而是我带着我的团队一起完成的”。在众人的赞誉声中,先生从不独揽功绩,尤为澹泊。
“我不太了解这个情况,所以你问的这个问题,我可能不能回答得很好。”先生从不妄许自己“全知全能”,而是笑称自己远远比不上现在的年轻人。谈及自己的研究,他也总是谦逊地说,自己的学术成果水平有限,但是大家的研究成果丰硕,很多已经超越了自己,自己感到既荣幸,又惭愧。
“无人机送包裹”“无人驾驶的的士”……先生其实也很“时尚”,虽然不是很会使用智能手机,但每隔一段时间,他总会拿出手机划拉几下,看看是不是漏掉了谁的讯息或电话。不过,看到自己的学生使用手机时间太久,先生则会轻轻地提醒她,休息一下,注意保护眼睛。 虽是高龄,但先生耳聪目明、思维敏捷。问起先生喜欢什么运动,他摇摇头,说:“没什么特别爱好的运动,读大学的时候喜欢耍耍单双杠,读中小学时,喜欢‘打秋千’,小时候玩秋千玩得多了,我到现在都不晕车、不晕船”,话毕,先生呵呵作笑。
“精神矍铄、思维清晰、逻辑严密”“学养深厚、见识丰富、态度谦逊”……先生的嘉言懿行,令与会者动容不已,更赢得了专家、学者、教师、学生的一致好评。
“我们是非常荣幸,也非常幸福!”正如玉林师范学院院长贺祖斌教授表示,先生从教80余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教育学界的“一代宗师”,他春风化雨、虚怀若谷,有教无类、作育英才,诠释了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深刻含义。
有感于此,贺祖斌教授在先生讲演结束之后,提议与会人员全体起立,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向先生表达了最由衷的崇敬与谢意。
【记者手记】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句老话,而老话之所以有理,是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总会有那么一些动人的景致,照进我们的现实。今次与潘懋元先生的相见之缘,正如阳光一般的普照。
卓识、爽朗、儒雅、仁厚,这是先生的言行之象,也是他于81年的从教生涯中,锻造出的独特气质。可敬之人,必然可爱。就算不是每个人都了解先生乃“高教泰斗、学人典范”,却也肯定能于他在玉林师院的嘉言懿行之中,窥见其端方、勤学、善教、豁达的一生,即生敬意。
予懋乃德,嘉乃还元。先生一生勤勉,铸就大德,师道还元,嘉行泽人。忠心祝福先生幸福安康!
下一篇::高峰论坛9陈锋关于“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报告2016-06-09 000736 作者罗清丽 覃婵霞 姚梦丽 覃燕 来源 点击
(作者:佚名 编辑:玉林师范学院)
相关新闻
- 创新创业教育在师院系列报道之一 北京大学张海霞教授、山东大学邢建平教授到我校开设创新创业主题讲座
- 创新创业教育在师院系列报道之二知名创新创业导师元志忠应邀到我校指导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我校举行对口支援工作座谈会
- 自治区学校安全工作专项督查组到我校检查校园安全工作2016-11-26 133704 作者陆月娇 韦雪献 来源 点击
- 我校举办“献血献爱心”公益活动2016-11-28 094715 作者梁思思 来源 点击
- 贺祖斌校长到美术与设计学院调研2016-11-30 094747 作者覃颖 梁梦静 来源 点击
我有话说
成人高考
最新文章
- 1我校隆重召开第六次教学工作
11月22日下午,广西师范学院第六次教学工作大......
- 2我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南
11月5日,广西区“到校外”杯大学......
- 3我校“竞魂高校电竞联赛”项
从第二届“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
- 4创新创业教育在师院系列报道
11月8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张海霞教......
- 5台湾铭传大学代表团到我校访
11月17日上午,台湾铭传大学代表团刘广华处长......
热门文章
- 1国内名师专题讲座系列报道一 广西
...
- 2两学一做图书馆党支部开展2016年
<!-- /*FontDefinitions*/ @font-face {fon...
- 3校领导到图书馆调研指导二期工程
5月17日下午,校党委书记刘正东到图书馆调研...
- 4聚焦整体搬迁01学校召开学生搬迁
为做好我校东、西校区调整搬迁工作,12月24日...
- 5我院隆重举行2016级新生军训动员
...